拼多多靠什么崛起?
条评论节选自:得到头条 | 187期
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。最近,腾讯关闭了旗下的一个购物程序“小鹅拼拼”。听名字你就知道,它对标的是拼多多。拼多多背靠微信流量池,凭借“是兄弟就砍我一刀”的社交裂变起家,如果微信亲自下场,在自己的流量池里搞社交电商,那还不是手到擒来?
一开始,小鹅拼拼几乎是全盘复刻拼多多的拼团模式;后来,小鹅拼拼又瞄准微信群的私域流量,推出了“群小店”,一个微信群的群友一起买,可以购物返红包;去年5月,小鹅拼拼又推出了“种草号”功能,尝试种草带货模式。
总之,小鹅拼拼是把拼团、私域流量、种草等电商模式全部试了一圈,不能说不努力。而且,腾讯也真舍得往里投钱,小鹅拼拼早期的补贴额度甚至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格,有买家说“薅羊毛都薅得有些不好意思了”。
但是,小鹅拼拼上线两年,还是没能跑出来,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。如今小鹅拼拼的独立APP已经在多个主流应用商店下架,微信小程序也于2月23日停止运营。再次印证了,腾讯在电商业务上的“屡败屡战、屡战屡败”。
消息就是这样,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。
为什么出身名门的小鹅拼拼干不过野路子的拼多多,媒体有很多分析。比如有人认为,核心原因是它进入社交电商赛道太晚。拼多多刚出现的时候,大家对裂变传播的方式还很新奇,而小鹅拼拼是5年后的2020年才入场,大家对这类玩儿法已经免疫了。也有的人干脆就是诛心之论,一句话,“腾讯没有电商基因”就完了。
其实,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本人,曾经谈论过腾讯做电商的失败。他说:腾讯理解的电商,是纯流量逻辑,也就是:流量×转化率=商品交易额(GMV)。腾讯有全中国最大的流量,投了一堆垂直电商,如果按照这个逻辑,腾讯电商早成了。
那么,电商不用流量逻辑,该用什么逻辑呢?其实,比流量逻辑更重要的,是供应链逻辑。平台对供应链体系的把控、对商家和品牌的运营规则、对物流仓库体系的建设等等,这些才是做电商的底层硬功夫。 所谓“腾讯没有电商基因”,其实是在说,腾讯只有前端的流量,却不重视后端的供应链建设,这是做电商的致命缺陷。
而拼多多,绝对不是我们以为的,单靠“砍一刀”和下沉市场获胜,它是从一开始就深刻理解了供应链逻辑的高手。
我们来看一下,拼多多刚起步时,领投拼多多的几个人:段永平、丁磊、王卫、孙彤宇。段永平和丁磊就不用多介绍了,孙彤宇,是淘宝网的前任总裁,阿里创业初期的得力干将。而王卫,是顺丰创始人。你看,拼多多一起手,就引入了物流投资人,物流体系是从一开始就被考虑在内的。
再来看供应商这块。为什么拼多多能吸引一大批淘宝系商家跟着过来,而且,很多商家可以说是死心塌地,彻底迁过来,只在拼多多开店。这批商家,在淘系电商是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是被忽略的一群人,而拼多多给了他们急需的曝光度和流量。
“互联网怪盗团”的裴团长曾经分析过,淘系电商的本质是两大块:赚吆喝的淘宝,以及赚钱的天猫。淘系电商流量分配的规则是:最优先级,是自有品牌入驻的天猫旗舰店;次优先级,是只经营一个授权品牌的天猫专卖店,和经营多个授权品牌的天猫专营店;再往下,是企业开设的淘宝店;最后,是个人开设的淘宝店。
你看,这个流量分配规则基本上就是,旗舰店吃肉、专卖店喝汤,而企业和个人开的淘宝店,也叫淘宝C店,连汤都没得喝。但是,淘宝C店的贡献度并不小,直到2019年还占到淘系电商50%以上的成交额。站在这些淘宝C店背后的,是中国庞大的白牌工厂,它们的产品价廉物美,只是没有品牌。在淘系电商的流量分配规则下,完全没有存在感。
但是,不待在淘宝,又能去哪里呢?去京东?京东本来就是以自营为主的平台,给中小卖家的流量还不如淘宝。做微商?微商以微信群、朋友圈为主,只适合小规模品类,想要动辄卖出几千上万份的量,根本不可能。在拼多多问世的2015~2016年,可以说全平台的中小卖家都在寻找淘系电商的替代品,而腾空出世的拼多多,正好完美符合它们的要求。
拼多多的流量规则和淘系电商不同,它不是按店铺等级来分配流量,而是按单品来分配流量。 对于那些价廉物美、具备爆款属性的单品,拼多多可以把流量给你一次拉满,这天然就是白牌商品的主战场。可以说,是中国庞大而高效的白牌工厂和中小卖家,手把手把拼多多推上了今天的位置。拼多多的崛起,不仅仅是吃到了微信的流量红利,更是吃到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红利。
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小鹅拼拼,虽然它是明摆着对标拼多多,但主要还是在流量端发力,在供应端并不是走的拼多多的白牌策略。后期小鹅拼拼转向了潮玩、盲盒方向,更是离拼多多模式越来越远。其实,真正效仿拼多多的,是阿里的“淘特”和京东的“京喜”,它们也在对接白牌、为中小商家单独开辟流量,但毕竟比拼多多晚了一步。
互联网创业的铁律就是,窗口期很短,来早了不行,来晚了也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