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统性能指标规范
条评论文章目录
- 系统界面操作反应时间要求:
- 用户界面操作应在2秒以内响应,确保用户体验流畅。
- 针对复杂操作或数据加载,允许最长5秒的等待时间。
- 超过5秒的操作,采用异步交互设计。
- 系统最大承载容量:
- 平台应支持同时管理xxx千万台网络设备。
- 平台设计容量应考虑未来扩展,确保在硬件升级的情况下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网元管理。
- 并发性要求:
- 平台应支持最少1000个并发用户会话。
- 同时,平台应具备处理至少10,000个并发操作的能力,以保证多用户/多系统同时执行任务时系统稳定性。
- 程序异常恢复时间要求:
- 系统应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触发故障恢复机制,按照故障等级,确保在30分钟内恢复正常状态。
- 异常恢复过程中,系统应记录详细的日志,以便进行故障分析和改进。
- 日志记录与管理:
- 平台应具备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,记录所有关键操作和异常情况。
- 日志存储时间不少于60天,且支持日志的检索与导出功能。
- 安全性能指标:
- 平台应具备防护措施,确保对恶意攻击和未授权访问的及时响应。
- 安全审计功能应记录所有敏感操作,并在检测到异常行为时触发告警。
- 系统可用性要求:
- 平台应实现99.99%的系统可用性,包括计划维护期内的可用性。
- 系统升级和维护应在低峰时段进行,最小化对用户的影响。
- 性能监控与调优:
- 平台应提供性能监控工具,用于实时监测系统各项指标。
- 周期性进行性能调优,确保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依然保持高性能状态。
- 用户培训与支持:
- 提供详尽的用户手册和培训材料,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系统。
- 设立专业技术支持团队,及时响应用户的问题和反馈。